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

電腦的發展歷程

第一代電腦 (1946~1958)

  Mauchly 與 Eckert 以真空管製造史上第一部電腦ENIAC,這一部電腦重達約30噸,占地約有一半教室大,如以現在的目光去看待它是既笨重又不聰明,但它卻引領人類進入電腦的新時代。
  Jonh von Neumann 提出內儲程式,認為電腦可以使用二進位數字系統,電腦指令可像資料一樣,儲存於記憶體內,也成為日後電腦的主要設計方法!

第二代電腦 (1959~1964)

  Bardeen Brattain , Shockley 發明了電晶體。 電晶體體積小,約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之一,同時省電.耐用,很快取代真空管,成為電腦基本組成零件。
  1954年被二實驗室於使用800多個電晶體完成一部電腦TRADIC。  

第三代電腦 (1965~1970)

  晶體電路(IC) 的發明,使電腦體積縮小,運算速度也大幅增快。IC是將電阻.電晶體等電子原件濃縮在一個微小晶片上的電子原件。
  美國Intel公司Hoff 於1969年在獨立一塊晶片上,設計出中央處理單元COU ,是世界上第一顆微處理器。

第四代電腦 (1970年後)

由於IC進步到一個晶片內可以容納上萬個電子原件的超大型體積電路VLSI,以此技術所製造的電腦,體積更小,速度更快,價格更便宜,加上軟體的配合,使電腦普及到日常生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